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人形机器人作为“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正势不可挡地登上技术舞台的中央。而在这场技术革命的前沿阵地上,达闼机器人以其卓越的创新力和深厚的技术底蕴,成为了央媒关注的焦点。近期,《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环球时报》等权威媒体相继发声,对达闼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与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广泛报道。
《人民日报》: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落地
《人民日报》在专题报道“从新兴产业看新质生产力”中,特别提到了达闼创始人兼CEO黄晓庆的愿景——让家庭服务型人形机器人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达闼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黄晓庆眼中,人形机器人未来最大的应用场景还是家庭服务。‘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台人形机器人可以轻松完成陪伴、看护、家务等工作,而售价只有30万元左右,与一台高端新能源汽车相当,你会不会购买一台?’黄晓庆说,从2015年人形机器人研发之初,达闼的目标就是让家庭保姆机器人早日进入寻常百姓家。”
《人民日报》的镜头还深入探访了位于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达闼5G智能工厂:“整洁的车间里,29个智能装配工作站整齐排布,工作站旁,6台工业机器人正在进行行星齿轮减速机、伺服控制器与通信接口模块的精密组装……在位于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达闼机器人5G智能工厂,最快只需30秒,集通信、计算、传感于一体的机器人智能柔性关节便自动装配完成。"这不仅展现了达闼在智能制造上的硬核实力,更是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有力例证。
《经济日报》:人形机器人站上风口
报道中,《经济日报》记者亲身体验并大篇幅介绍了达闼人形机器人Cloud Ginger的惊人表现:从清晰悦耳的问候,到随音乐起舞的流畅动作,Ginger以其高度灵活性与自然度,颠覆了传统机器人给人的刚性印象。这背后,是达闼自主研发的智能柔性关节(SCA)技术,它赋予了Ginger如同人类般的关节灵活性,为其实现复杂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是一场生产力变革。"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原表示,多年来,几乎所有从事机器人产业的人,都梦想着做出可以走进千家万户、完全替代人类的服务机器人,而具身智能技术的进步,让多年的期盼有了可能。冲泡一杯咖啡、轻松端起瓶子、表演一段舞蹈,人形机器人的动作更灵活、反应更敏捷,将在重复性大、危险性高、陪伴性强的领域解放对劳动力的束缚,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改变。
《经济日报》还指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达闼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与众多国内企业共同推动行业前行:“根据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梳理,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四大格局。一是以优必选、傅利叶、智元等为代表的初创公司,在人形机器人关节伺服、运动控制等方面有技术积累,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助老助残、陪伴机器人等实用性产品。二是专注产业链整合,如以达闼、越疆、大疆等为代表的传统机器人企业在这一领域积累多年,具有先发优势。三是小米、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在人机交互、AI、物联网等方面有一定技术积累。四是华为、比亚迪等科技制造业巨头,拥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在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经验丰富。”
面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前景,《经济日报》也客观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核心技术的突破、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以及成本控制和产业链生态建设等。对此,陈原分享了达闼的见解:“和人一样,决定机器人灵活度的是关节。每个关节都离不开计算、通信和传感。智能柔性关节是解决机器人‘刚性有余、柔性不足’问题的关键。灵活的关节、精巧的控制,可以让机器人实现类人运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在于使用人的工具、人的设备来替代人的劳动,形态上可以做到相似人形,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更多能落地的应用场景。”
《环球时报》:距离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还有多远?
《环球时报》通过实地考察,向读者展示了达闼如何利用云端技术缩短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周期与商用进程:"达闼则采用另一条技术路线,它们通过搭建云端数据库来让机器人在虚拟场景中训练,在他们看来,云端数据库能够承载更复杂的计算,‘大脑’连着云端的人形机器人会更聪明。"
报道中,黄晓庆向《环球日报》分享了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的乐观展望:"达闼公司创始人黄晓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与产业落地涉及四项关键领域,分别是人工智能、5G/6G、机电制造和操作系统,而中国在后三项领域都占据领先地位。未来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水平还会不断提升。"
报道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达闼在探索商业落地路径上的灵活策略和前瞻视野。在追求双足行走机器人技术突破的同时,达闼同样致力于‘手’的精进:"手是真正干活的零部件,现阶段我们不仅‘卷’双足机器人,也希望能通过控制成本来强化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可能性。"
在北京总部的现场展示中,达闼的人形机器人以其灵巧手设计大放异彩,它们在咖啡调制、宾客迎接等细腻服务场景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证明了达闼在提升机器人“灵巧手”的功能——这一核心执行部件上的深厚功底。
此外,《环球时报》报道同样提及了达闼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重大突破:"得益于‘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的加持,工厂可同时生产超过10个不同型号的人形机器人关节,最大设计年产能100万台。工厂相关负责人张磊介绍,达闼机器人不仅开发出海睿云端大脑机器人操作系统,提出云端机器人架构并成功实现了产品商业落地,还突破了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标准化、集成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局限,通过大批量自动化生产,降低了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门槛。"
多家中央媒体的广泛而深入报道,不仅是对达闼人形机器人技术前沿探索的高度认可,更是智能生活方式即将到来的鲜明信号。从《人民日报》的家庭服务愿景描绘,到《经济日报》的产业格局分析,再到《环球时报》对云端智能的深入探讨,每一篇报道都是对达闼创新实践的认可与期待。在这个AI技术日益融入日常的当下,让我们共同见证达闼如何携手行业,开创一个更加便捷、温馨且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