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盛讚!達闥人形機器人:靈巧關節融合智慧內核,加速實現通用智能服務
2024-06-14 14:34:50

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人形機器人作為「人類的第三台計算機」,正勢不可擋地登上技術舞台的中央。而在這場技術革命的前沿陣地上,達闥機器人以其卓越的創新力和深厚的技術底蘊,成為了央媒關注的焦點。近期,《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環球時報》等權威媒體相繼發聲,對達闥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探索與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廣泛報道。


《人民日報》:人形機器人加速商業化落地


rmrb2024052918_b.jpg


《人民日報》在專題報道「從新興產業看新質生產力」中,特別提到了達闥創始人兼CEO黃曉慶的願景——讓家庭服務型人形機器人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達闥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黃曉慶眼中,人形機器人未來最大的應用場景還是家庭服務。『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台人形機器人可以輕鬆完成陪伴、看護、家務等工作,而售價只有30萬元左右,與一台高端新能源汽車相當,你會不會購買一台?』黃曉慶說,從2015年人形機器人研發之初,達闥的目標就是讓家庭保姆機器人早日進入尋常百姓家。」


《人民日報》的鏡頭還深入探訪了位於上海閔行區馬橋鎮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的達闥5G智能工廠:「整潔的車間里,29個智能裝配工作站整齊排布,工作站旁,6台工業機器人正在進行行星齒輪減速機、伺服控制器與通信接口模塊的精密組裝……在位於上海閔行區馬橋鎮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的達闥機器人5G智能工廠,最快只需30秒,集通信、計算、傳感於一體的機器人智能柔性關節便自動裝配完成。"這不僅展現了達闥在智能製造上的硬核實力,更是其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搶佔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有力例證。


《經濟日報》:人形機器人站上風口


報道中,《經濟日報》記者親身體驗並大篇幅介紹了達闥人形機器人Cloud Ginger的驚人表現:從清晰悅耳的問候,到隨音樂起舞的流暢動作,Ginger以其高度靈活性與自然度,顛覆了傳統機器人給人的剛性印象。這背後,是達闥自主研發的智能柔性關節(SCA)技術,它賦予了Ginger如同人類般的關節靈活性,為其實現複雜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e5015045-4a67-4b31-8381-d4bfce7fa58a_page-0001.jpg


"人形機器人帶來的是一場生產力變革。"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原表示,多年來,幾乎所有從事機器人產業的人,都夢想着做出可以走進千家萬戶、完全替代人類的服務機器人,而具身智能技術的進步,讓多年的期盼有了可能。沖泡一杯咖啡、輕鬆端起瓶子、表演一段舞蹈,人形機器人的動作更靈活、反應更敏捷,將在重複性大、危險性高、陪伴性強的領域解放對勞動力的束縛,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改變。


《經濟日報》還指出,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格局,達闥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與眾多國內企業共同推動行業前行:「根據賽迪智庫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梳理,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呈現四大格局。一是以優必選、傅利葉、智元等為代表的初創公司,在人形機器人關節伺服、運動控制等方面有技術積累,根據市場需求推出助老助殘、陪伴機器人等實用性產品。二是專註產業鏈整合,如以達闥、越疆、大疆等為代表的傳統機器人企業在這一領域積累多年,具有先發優勢。三是小米、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在人機交互、AI、物聯網等方面有一定技術積累。四是華為、比亞迪等科技製造業巨頭,擁有雄厚的技術和資金實力,在雲計算、智能製造等領域經驗豐富。」


面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廣闊前景,《經濟日報》也客觀分析了當前面臨的挑戰,包括核心技術的突破、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以及成本控制和產業鏈生態建設等。對此,陳原分享了達闥的見解:「和人一樣,決定機器人靈活度的是關節。每個關節都離不開計算、通信和傳感。智能柔性關節是解決機器人『剛性有餘、柔性不足』問題的關鍵。靈活的關節、精巧的控制,可以讓機器人實現類人運動。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在於使用人的工具、人的設備來替代人的勞動,形態上可以做到相似人形,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更多能落地的應用場景。」


《環球時報》:距離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還有多遠?


雙足.jpg


《環球時報》通過實地考察,向讀者展示了達闥如何利用雲端技術縮短人形機器人的訓練周期與商用進程:"達闥則採用另一條技術路線,它們通過搭建雲端數據庫來讓機器人在虛擬場景中訓練,在他們看來,雲端數據庫能夠承載更複雜的計算,『大腦』連着雲端的人形機器人會更聰明。"


報道中,黃曉慶向《環球日報》分享了對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前景的樂觀展望:"達闥公司創始人黃曉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與產業落地涉及四項關鍵領域,分別是人工智能、5G/6G、機電製造和操作系統,而中國在後三項領域都佔據領先地位。未來中國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水平還會不斷提升。"


報道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達闥在探索商業落地路徑上的靈活策略和前瞻視野。在追求雙足行走機器人技術突破的同時,達闥同樣致力於『手』的精進:"手是真正幹活的零部件,現階段我們不僅『卷』雙足機器人,也希望能通過控製成本來強化人形機器人的落地可能性。"


在北京總部的現場展示中,達闥的人形機器人以其靈巧手設計大放異彩,它們在咖啡調製、賓客迎接等細膩服務場景中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證明了達闥在提升機器人「靈巧手」的功能——這一核心執行部件上的深厚功底。


此外,《環球時報》報道同樣提及了達闥在智能製造方面的重大突破:"得益於『5G+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等智能技術的加持,工廠可同時生產超過10個不同型號的人形機器人關節,最大設計年產能100萬台。工廠相關負責人張磊介紹,達闥機器人不僅開發出海睿雲端大腦機器人操作系統,提出雲端機器人架構並成功實現了產品商業落地,還突破了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標準化、集成化及產業化等方面局限,通過大批量自動化生產,降低了人形機器人行業進入門檻。"


多家中央媒體的廣泛而深入報道,不僅是對達闥人形機器人技術前沿探索的高度認可,更是智能生活方式即將到來的鮮明信號。從《人民日報》的家庭服務願景描繪,到《經濟日報》的產業格局分析,再到《環球時報》對雲端智能的深入探討,每一篇報道都是對達闥創新實踐的認可與期待。在這個AI技術日益融入日常的當下,讓我們共同見證達闥如何攜手行業,開創一個更加便捷、溫馨且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生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