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甲子光年 微信公眾號ID:jazzyear
未來30年,機器人產業就是人類最重要的產業。
12月7日~10日,科技智庫甲子光年在線上舉辦2022甲子引力大會。在12月9日下午的「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專場上,達闥創始人&CEO黃曉慶就《5G雲端機器人與機器人元宇宙》發表了主題演講。
以下為黃曉慶的演講實錄:
機器人是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在去年年底,工信部發佈了《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在2025年我國要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製造的集聚地、集成應用的新高地。當時新聞聯播還用了達闥機器人的旗艦產品Ginger。
機器人已經成為了下一個人類最重要的工業品類,這裏面深層次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經濟的發展有三大最重要的資源,這是聯合國研究出來的,就是「糧食、能源、勞動力」。糧食和能源靠生產力的提高不斷地、無限制地生產出來,可是勞動力呢?從發達國家逐漸到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比如說中國,就是老齡化、勞動力越來越少。怎麼繼續有效地發展經濟?那就是機器人,特別是越來越多的智能機器人,可以在很多功能上幫助到人類。
1.「雲端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的進化新形態
說到智能機器人,我們就來看看機器人的發展歷程。從上世紀60年代,人類開發出了第一代機器人,之後就不斷想辦法讓機器人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能夠最大限度的、完整地幫助人。60年代開始開發出來的機器人能完成基礎的重複勞動,只有很少的智能化。到了90年代出現了第二代機器人,讓傳感器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能夠和人類共同工作,所以叫協作機器人;到了90年代出現了第三代機器人,有了足夠多的傳感器,可以在比較自由的有限空間,比如說一個倉庫,一個港口進行物流、倉儲、調度的工作,我們把它叫做AGV,也叫做自動地面運動機器人。到了21世紀初,機器人有了一個比較重大的飛躍,就是在自動駕駛技術的推動之下,把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技術融合在一起,汽車變成了一個新的機器人,融入了更多的算力和人工智能。這個時候機器人就能夠自主開車,比如識別道路、識別交通標誌,甚至理解交通規則。當然,由於算力的限制,這一代機器人還是沒有辦法像人類一樣進行多模態溝通,也沒有辦法完成問題解答,所以還不能實現所謂的L5自動駕駛。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達闥在2015年提出「雲端智能機器人」的概念,就是讓機器人把大腦放在雲端來完成這個重要的工作。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達闥機器人已經完成了雲端智能機器人的架構、核心技術,雲端機器人大腦的操作系統,包括雲端智能的核心技術、智能柔性關節等,雲端智能機器人技術也得到了整個產業界的認同,今年國家科技部經把國家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開放平台授予了達闥,我們就繼續沿着雲端智能機器人的架構為人類做出達到和接近人類智能水平的機器人。
為什麼需要雲端智能呢?就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太複雜,它是一個有一千億神經元的複雜機器,如果換作電子器件就可能比人類的大腦要大一百萬倍,重一百萬倍,耗電多一百萬倍。人類水平的大腦沒有辦法複製到每一個機器人的腦袋裡,但另一方面,人類的神經網絡沒那麼厲害,人類感知到大腦的反應平均延遲是150毫秒,最短的也要30毫秒,相比較而言,無線電和光信號傳輸速度可達每秒30萬公里,是人類神經網絡的10億倍。所以,我們可以把機器人大腦放在遠離機器人身體的雲端,通過5G通信網絡連接到機器人身體,同樣可以實現實時控制。
達闥經過多年的努力,設計出了一個完整的雲端機器人的全棧技術架構,包含了一個雲端大腦,一個依託於4G或者5G網絡的神經網絡,和依託于智能柔性關節的新型智能機器人的本體,這個智能機器人可以從簡單的輪式機器人到最終進入四足和人形雙足,最終做出家庭保姆機器人,所以達闥也提出了「機器人運營商」這個概念。雲端智能系統特別像我們今天看到的互聯網體系,機器人的大腦就包含了人工智能平台,包含了一個數字孿生的機器人元宇宙,還包含了所有的人類都可以參与的——機器人的訓練師平台,以及機器人的運營平台。
2.人類第一個智能機器人操作系統——海睿
雲端機器人對人類意味着什麼?從一個精確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智能機器人就是繼個人計算機、智能手機之後人類的第三代計算機,智能機器人的核心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軟件,機器人是硬件,最後形成一個計算機產業,這就是智能機器人,我們達闥有幸為人類首先打造出來了未來的機器人的操作系統,就是海睿雲端大腦操作系統。
海睿操作系統包含了一個極致真實與實時同步的數字孿生大世界,也就是機器人元宇宙。你這樣想,我們每個人到了一個地方,參加了一個工作,我們腦海中產生的是什麼?是那個地方的場景,是那個地方的元宇宙,所以我們就不會迷路,我們就知道去哪兒。我們也要給機器人建立這個元宇宙,人類的元宇宙無法互相轉移,但是機器的元宇宙通過雲計算可以很清晰地從一個機器人轉移到另外一個機器人,所以機器人學聰明太容易了,只要一秒鐘,人類要30年。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就能產生強大的算力來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最近我們可以看到,多模態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傳統人工智能的認知,我們發現人工智能不但能夠感知,而且還能認知,不但能夠分析問題,還能解決問題,所以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都是千億級別甚至萬億級別的參數,它是肯定不可能放在一個機器人頭上的,它就可以放在雲端變成一個雲端服務。
在人工智能的驅動之下,我們就可以實現一個通用人工智能平台,把對話、知識、多模型以及運動控制等等全部融入到一個雲端智能體系,從而實現機器人在第一線工作,人類在雲端指揮,這樣的話每一個人就可以控制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從而實現生產力的解放。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肯定要圍繞雲端大腦的操作系統建立一個類似於計算機產業、智能手機產業一樣的生態,這個生態包含了機器人的應用開發商,AI服務提供商,以及機器人本體製造商和核心技術開發商,最後形成一個機器人大腦運營商。達闥就是一個機器人大腦運營商,來完成未來的產業生態。
3.人形機器人是一種必然走向
當然,機器人發展的核心還是要做出越來越通用的機器人大腦和越來越通用的機器人本體。我們從2018年開始一直在這個方向努力,今年我們又推出了我們人形機器人Cloud Ginger的第二版,採用了超過40個柔性關節,已經從第一代的能歌善舞變成第二代的心靈手巧,可以做很多細緻的服務工作。我經常提到一點,要讓我們的機器人能夠穿針,能夠發牌,能夠打麻將,那我們未來的機器人就肯定是可以幫人類工作的。
當然,我們現在也有很多機器人平台,但是它們缺了雙臂、缺了雙手,所以我們又推出了螳螂雙臂機器人,讓現有的不管是輪式還是其他形態的機器人,都能都有雙手。有雙手就能幹活,能幹活它就需要大腦,它需要柔性關節和雲端大腦有機融合。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形成雲端機器人的產品家族,有的做服務工作,有的做清潔工作,有的做巡檢工作,有的做農業工作,有的做安防工作。當然,最終我們要做出一個人形雙足的機器人來為人類服務。
人形雙足的機器人有很多的用途,最典型的應用就是照顧、陪伴老人。我們中國到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這些老人誰來陪伴?我們一定要為他們打造家庭保姆機器人。
過去兩年來我們已經在中國的大學主辦了以大學生為核心的智能機器人服務挑戰賽,圍繞海睿操作系統讓大學生能夠學習編程、控制、人工智能,這些是人類未來最主要的工作——機器人的訓練師和機器人的編程師,就像當年學習安卓、學習蘋果iOS、學習微軟的Windows一樣,所以海睿就是我們未來要培養的人才。
圍繞機器人的產業生態我們還要培養更多的合作夥伴。我們已經和一些著名的頭部企業展開了很多合作,同時也和很多創新公司,特別是從事機器人本體的製造商,再加上各種垂直的行業,做了特別多的合作,來推動機器人產業生態。
機器人肯定代表了人類未來發展的核心,最終我們需要做出什麼呢?需要做出一個雙足人形機器人,這一直是我們人類的夢想,比如美國《星際迷航》中的Data機器人。我們也推出了我們認為最美好的機器人,就是天仙配裏面的七仙女,七仙女機器人有60個關節,當然她也有很多很細緻的技術,有效的解決人形機器人的行走、工作等等細節。
最後,我給大家看一下我們對未來的願景。
在未來30年,機器人產業就是我們人類最重要的產業。到2050年我們預測全世界將擁有一百億台機器人,這將是一個30萬億美元的巨大產業,所以我們也熱烈地邀請業界各位大咖,熱烈地邀請年輕的學者們,跟我們達闥搞合作,我們一起來為「2025機器保姆、2035全球服務「共同努力。
謝謝大家!